搜索
首页 / 新闻动态 / 观点洞察 / 投中网对话甘剑平:不断迈出舒适区,已为LP带来十几亿美元现金回报
投中网对话甘剑平:不断迈出舒适区,已为LP带来十几亿美元现金回报
2020.06.20

来源:投中网

作者:董力瀚


甘剑平正在选择、处理并迎接一系列的微妙变化,虽然参会、采访经常聊些大而化之的东西,但细看下来,他近两年总在做和他人不同的选择。

 

比如其他人单飞募资,第一期都求稳,小步快跑,他却上手就超募1亿多美元;这几年人们喜欢谈论vintage year,选年景似乎比投项目更重要,他却说全然没考虑过,办新基金完全是职业阶段驱使到此;很多知名投资人比如朱啸虎、徐新都说消费互联网平台机会减少,还剩些品牌机会,他却仍坚持投to C,认定还有大平台,并宣称竞争少了更好,还搬出那句老挂在嘴边的话:这正是市场的伟大之处;最近投中峰会上,在特殊时期“不要换赛道、不要换策略”简直成为众人共识,渶策资本却在此时决定增加新的投资条线:硬科技。

 

当然,做投资的本质原本就不是求共识,这些一系列细微的“小决策”的差异不断累积,一定会对渶策资本和甘剑平形成决定性的长期影响。

 

甘剑平当然有这种不从众的底气,从业以来,他已经为LP累计带来了十几亿美元的现金回报。现在创办渶策资本只是将满一周年,谈成绩单还早,投中网近日和甘剑平做了一次对话,先来听听他对当前一系列小趋势、小决策的判断逻辑,从中或许能一窥渶策资本这支新军潜藏的可能性。

 

 

1

“原本可能超募更多”

 

投中网:我们聊一下渶策资本去年的募资,你的目标额度是2.5亿美金,最终募资3.5亿美金。很多人一期基金不会做大,更希望节奏先跑起来,而你从一开始策略、心气似乎都不太一样?


甘剑平:我毕竟从业时间比较长了,在这个行业做了20年。参与过凯雷两期美元基金、启明六期美元基金和五期人民币基金的所有的募投管退,累计为投资人带来了十几亿美金的现金回报。


投中网:你去年说的是十亿,现在是十几亿了。


甘剑平:对,因为之前投的musical.ly卖给了头条,前几个月卖掉了头条的股份。拿到了差不多两亿美金,又提高了DPI,从LP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他们最看重的一件事情。很多LP从十几年前就认识,也跟踪了我很长时间,从人品角度他们也比较信任我,所以募资相对比较顺利。


另外从团队看,我、胡斌还有年轻的90后执行董事严靖凯是启明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成员,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情,很大概率能获得同样的回报,说不定还会更好。当时我们就是这个卖点,很多LP是很认同这点的。


投中网:对一位投资人来说,累计十几亿美金的现金回报是个什么概念?


甘剑平:可能整家机构能够做到超过10亿美金现金回报都是不错的,我没有具体数据,但作为一个基金合伙人来讲,这个数字应该还是比较可观。


投中网:我们接着谈谈募资过程,你也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募资。


甘剑平:募资过程大概分两个阶段,我是去年530号确定离开启明的,71号正式创办渶策资本,88号做first closing,主要面对亚洲的LP,包括一些企业家和母基金。7月底我去了美国,跟那些美国的一些大学基金,匹兹堡大学(Pittsburgh)、杜克大学(Duke)、卡内基梅隆大学 (Carnegie Mellon)、史带投资(C.V. Starr)等等。我跟胡斌花了差不多10天的时间,在美国的中部和东岸跑了大概十几个城市。到108号,我们就把美国LP的募资做了关闭。


投中网:渶策资本在募资中的诉求是怎样的?


甘剑平:当时我第一个诉求是快,渶策团队的5个人手上有很多很好的项目,有些在启明已经投过一轮了,我如果能很快地募资再投进去,项目溢价就不会太高。


投中网:就是说,单飞的投资人的延续性很重要。


甘剑平:对,我们的团队也要招兵买马,现在投资团队8个人,后来招聘的年轻人,他们肯定还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机构和基金。


投中网:最终的募资额度应该怎么理解?3.5亿美金要在几年内投完的话,投资压力是不是比较大?


甘剑平:启明时期我的消费互联网团队平均一年投资额大概是1点几亿美金,渶策最初投资人就3位,每人1亿美金,如果分3年投,每人每年投资2000-3000万美金,大概是这样框算出来的额度。


有些LP会要求你的资金总额不能超过某个上限,因为希望他的额度不低于某个百分比,希望对你的基金有足够的影响力。所以最后我们把上限就定到3.5亿美金,其实原本可以超募更多,但是因为定了这个上限,我就无谓再去反悔。

 

 

2

“职场文化在进步,消费习惯在变化”

 

 

投中网:渶策资本即将成立一周年。你的投资节奏是怎样的?包括上半年的疫情对你有多大影响?


甘剑平:我们去年投了大约5000万美金,疫情当中又签了5000-6000万美金的term。我们最近投的几个项目恰好是获益的,比如某个在线教育公司,我们已经签了,还在做一些架构设置,等待批复,他们的生意真是好得不得了。另一个公司是做线上医疗,诊断、药房加上配送,也是在疫情当中增长得非常快,这也是之前启明投资的公司,所以我们再次参与。


投中网:纯线上模式这两年原本没那么热,这些案子你是碰巧碰上了,还是之前就有意在循着这个思路投?


甘剑平:我的视角一直是看得到这些公司的,可能之前决心没有那么大。但在疫情当中看到爆发性的增长,我们第一时间去交流接触,然后决定投资。


消费者和我们都会有很多行为变化,比如以前多数会议都要面对面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用zoom这些视频会议挺好的。以前从礼貌角度来讲,你也必须从上海飞去北京见创始人,要面对面握手,现在请我北京的同事去跟CEO面对面谈,我们则在电脑前见面。以前我们投一个公司也要见CEO两三次,现在线下见一次,其他事情线上谈,对我来说效果是一样的。


投中网:听起来像是种文化上的进步。


甘剑平:我觉得就是文化的进步。以前如果你不飞过去跟创始人聊一聊,甚至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。然后他们还必须反过来,再飞到上海跟我见一次,这就至少两次。现在先通过视频见一次面,大家完全可以接受了。最终要敲定的时候,我们再坐在一起聊一聊,吃个饭。


这是文化的变化,包括线上教育也是这样。以前很多线下的培训机构完全没有线上,现在就全部转到线上了,以前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看电脑对眼睛不好,现在也能接受,保护眼睛毕竟也还有其他方法。比如一家培训机构以往每周六要在杨浦区开课,现在每个月去一次,另外三次在线上完成,可以收同样的钱。


这是消费习惯的长期变化。包括每日优鲜、叮咚买菜这两家我在启明投资的企业,现在的增长简直是不得了,像我父母这样年纪的人,以前说线上买菜根本不可能,现在也学会了,用户体验还挺好,想吃什么蔬菜请人送过来就好了。

 

 

3

“永远会有下一个伟大平台”

 

 

投中网:聊到现在,你还是在专注地谈消费,你为什么会这么执着于消费互联网投资?比如刚才台上朱啸虎也说,消费领域现在主要是品牌机会,平台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。


甘剑平:我觉得不一定。首先中国是13亿人口,消费占GDP的比例相对比欧美国家要低很多,还是有很大的空间。


第二,国民收入还在不断提高,大家在过去所积累的财富是真实的,有了财富肯定要去花。在北上广深,比如夫妻两人一个做保姆,一个做送外卖,你肯定不认为这是高收入阶层对吧?但是他们的收入加在一起至少3000美金,3000美金的家庭月收入在全世界都是中上级。在中国,你只要付出劳动,你都能赚到这样的钱。再加上房地产,在上海你只要有一、两套房子,定义上至少是千万身家。在美国,达到百万美元以上身家的可能也就20%的人口。


最近LV出了年报,全球下滑10%,中国上涨10%,为什么?中国人出不去了就在国内买。国民财富毫无疑问是真实的,所以我相信消费还是有很大机会的。


再回来谈平台有没有机会,我觉得永远都有机会。有新的生活方式、新的品牌出来就会有新的平台。谁会想到拼多多能够超出京东?能够超过百度的市值?你十年前又哪里会想到有公司可以通过视频、短视频的分发达到这种1500亿美金的公司?


投中网:但看好大势和找到投资落点似乎是两码事吧?你要持续地留在市场内,又要等待一个不知何时何地才会冒出来的机会。


甘剑平:所以你要抬头看路,低头干活。你每一单投资都要对他的产品、市场、团队、技术做全方位的评估。你或许不能说它未来一定会成为平台,但你能够做基本判断,他五年之内能不能做到几亿收入,我能够获得3-5倍的回报。做到这一点,你的基金肯定会是赚钱的。至于最终哪一家跑出来成为B站、拼多多不好说。但是每一个案子都尽你所能做出正确的评估,然后投了,我觉得还是很有机会的。


投中网:你怎么定义自己的投资打法?


甘剑平:我们自上而下做很多行业研究,先画一个框,然后对每个单一的项目花时间做判断。当然前提是你要对行业足够了解,不懂不投。当你碰到不错的公司,或者主动去找细分领域里面的领先者,然后交流、评估,最终决定是不是投。我们更像是特种兵,一对一作战。我不相信集团性的覆盖打法,你如果把行业分析清楚了,就能知道领跑者是哪几家,你完全可以自己去跟他们单独的接触。


投中网:要等细分领域跑出排名,主要投在什么阶段?


甘剑平:我们投资B轮相对多一些。平均来说的话,大概是投资一千万美金,占10%股份,公司估值在差不多一亿美金左右。当然我也希望团队具备更强的能力,我相信渶策团队相对比较完善,最年轻的投资经理也已经工作过三四年,看过几十个项目了。我们单个案子可以投1000万美金,也可以投到5000万美金。A轮和再往前的项目我们也会看,只是相对会对创业者要求更高一点。

 

4

“投资硬科技,迈出舒适区”

 

投中网:我们来谈谈团队,投资团队经由招聘来的大约有五个人?


甘剑平:对,五六个人,面试了大概几十个人。


投中网:有人觉得现在的投资环境对年轻投资人来说变得更难了,刚才朱啸虎说有些年轻人干脆辞职去做FA了,to B的企业发展周期对大家的耐心也是考验。


甘剑平:VC这个职业我一直说不是很适合年轻人,因为周期实在太长了。但总有人愿意熬下去,从学徒做到老司机,我进凯雷的时候29岁,也是从学徒开始,只不过比较幸运,碰到中国VC最早的那一波行情。总会有人运气好一点,有人运气差一点。但总体来讲,市场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大浪淘沙,用适者生存的机制慢慢把一些人淘汰掉,另一些人不管是通过运气还是能力会闪闪发光。


投中网:你对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衡量标准有什么差异?


甘剑平:其实差不多,我以前喜欢名校毕业生,在大的公司工作过有足够的经验,做企业的软件和产品背景,做投资找金融出身。但现在有越来越多跨界的人,比如说小红书毛文超是做咨询顾问出身的,咨询顾问以往被认为是最不适合做企业的,但现在毛文超也跑出来了,做的挺好。我觉得聪明的人永远都是会做聪明的事,再加勤奋和运气,其中聪明和勤奋是必须的。


投中网:渶策资本的投资条线是怎么分的?


甘剑平:我们现在分两个条线,消费互联网肯定还是大头,然后也开始关注硬科技,比如说半导体、通讯设备等等。


投中网:现在入场不晚吗?这个领域有些机构已经投了很多年。


甘剑平:还有很多增量机会。现在国家把重点往这个方向上引导,尤其是科创板的机会。很多我们在两千零几年投的半导体的公司,因为技术达不到世界标准,所以很难在海外市场退出。现在他们在科创板上很受欢迎,所以我们现在愿意回过头去投这样的公司。


投中网:硬科技投资你们哪位同事来lead


甘剑平:我们最近新加入了一位同事,以前在一家人民币基金工作,再之前在摩托罗拉,对行业比较熟悉的。我个人在在凯雷时期也做了一些硬科技投资,比如宁德时代,我当时也花了很多时间看过半导体、光电公司。后来一个是没法退出,另外在启明有分工,所以我就没有再参与,现在就要重新温习、学习。


投中网:在消费互联网投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硬科技条线,做出这个决策的核心依据是什么?


甘剑平:我们做了很多研究。科创版第一批25家公司,其中有10家我可以告诉你是没有投资价值的,甚至有些我当年就看过,我认为没什么投资价值,只是因为他熬了10年,收入规模足够大,又占上了芯片、硬科技的概念,我们一定能够投出比它更优秀的公司,所以我觉得应该去投。


投中网:这听起来是个应对变化的短期决策?


甘剑平:但这个会不会是一个长远的变化?你去看台湾股市,有很多小半导体公司在全球排不上号,但是在台湾市场的股票表现很好,同时,他们也有像台电、台积电等大型公司。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多层次的,地摊是一个很好的比喻,创业公司一开始就是像摆地摊,有些差的被淘汰,比较好的会租个小铺子,再慢慢搬到商场去,再做全国连锁。我们就是希望卡位,或许科创板、创业板以后会像这种机制。


投中网:你觉得你现在还在舒适区吗?还是正在迈出来?


甘剑平:我在启明的时候绝对是属于舒适区,我觉得太舒服不好,所以就迈出了一步。虽然美元基金募集很顺利,可只做互联网消费就又是舒适区,所以我们又迈出一步,去做硬科技投资。如果接下来做人民币募资,可能又会是一次挑战。